是否总是有种无力的感觉,无论做什么事情,无论如何努力,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

有时候,是否还会觉得人活着很没意思,折腾来折腾去,人生仍然苍白无力。纵使辛劳一生,所期待的那些美好,似乎永远也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。

毋庸置疑,无力感是一种糟糕的心理体验,它会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,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变得悲观消极,甚至有些人陷入了无力感的漩涡,从此一蹶不振、自暴自弃。

人生就是感到无力,该怎么办?想要战胜一个东西,我们需要先了解它。

本文摘自:人生就是感到无力,怎么办?心理学家的分析很扎心 - 知乎 (zhihu.com)

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

1967年,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关于狗的实验。

他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,并且在笼子里装了一个蜂鸣器。只要蜂鸣器发出响声,他就对狗实行电击。

狗无法逃出笼子,像被板上钉钉一样,只能遭受电击的酷刑。每次狗都被电得魂飞魄散,发出鬼哭狼嚎的惨叫声。

被多次电击之后,塞利格曼再次响起蜂鸣器,与往常不同的是,他这次并没有对狗实行电击,而是把狗笼子的门打开了。

出乎意料的是,狗并没有喜出望外地逃出去,反而就地呻吟,露出一副“即将被行刑”的惊恐模样。

狗本来有逃生的可能,但由于过往惨痛的经历,狗主动放弃了这种希望。塞利格曼把这种“心灰意冷地待在原地,坐以待毙地等待痛苦的来临”的这种行为称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于事无补,都以失败而告终时,他会觉得全世界好像都在跟自己作对,否则为什么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,哪怕他想要的结果是那么的微小、那么的不足轻重。

每一次累积的失败,都会打击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心,时间长了,当他发现一切都无法改变时,他的斗志会随之消失,精神会随之瓦解,进而他会放弃所有的努力和行动,最终陷入绝望的无助中。
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事情都会增加一个人的无力感,比如一个孩子,他让自己非常听话、乖巧懂事,他努力学习,取得好成绩,但他发现,即便这样也仍然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喜爱和认同。

再比如,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、勤勤恳恳、凡事谦让、待人有礼,他总是第1个来公司,最后1个人离开公司,加班加点的工作却没有让他的业绩得到大幅提升,更别提老板的重视和提拔,这令他在工作上经常感到无助。

无力的根源

很多感到无助的人,他们在面对令他们感到“无力”的事物时,也想过“这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,这并没有那么难克服”,可是真要让他们迈开腿、行动起来,却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。

他们整个人会非常焦虑,内心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冲突,他们无比渴望前进,极其迫切地想要摆脱无力感,可是最后的最后,就像被施了诅咒一样,他们多半还是会选择撤退、选择逃避。

因为在一次又一次挫败的经历中,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坚不可破的“牢笼”,而这个牢笼正是他们真正感到无力的根源。

简单来讲,就是4个字,无力改变。

一切都是徒劳,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和力气去做那些徒增挫败感、打击自信心的事情?“待在原地”会很无助,可是做了,得到失败的结果会让自己更无助,所以还是选择待在原地好一点,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人群某个角落里的内心世界。

死死抱住“无力改变”这个结局,其实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三个致命的非理性思维的陷阱。

永久性

习得性无助的人,对待令他们感到无助的事物,通常会抱有永久化的态度,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表达,“我永远都好不起来了”,“我的人生就这样了”,“我会一直这样下去”,“我再也不会相信爱情了”。

就像塞利格曼博士所说的“乐观的人倾向于把麻烦解释为短暂的、可控的,并且是针对某一特定情况的。悲观的人正好相反,他们相信眼前的麻烦会持续永远,破坏他们所做的所有事,并且是不可控的。”

如果一个人能够意识到,眼前的苦难只是暂时的,黑暗终将过去,光明必然到来,那么他就不会陷入“一切都是徒劳”的无助中。

泛化

一般来讲,当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努力多次却仍然遭受失败后,他的自尊心会受损,便会选择停止这种尝试。如果这种失败和打击出现的太过频繁或严重,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感,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,甚至泛化到本来付出少许努力就能够掌控的情况上。

比如,一个人在工作上屡遭失败,经常心情不好,他的坏心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本来相对良好的婚姻和人际关系。发生争吵后,他本来只需要付出少许的努力就能和好如初,但如果他把工作上的那种无力感泛化到关系上,他就很容易选择拒绝沟通等方式,来逃避这种不好的感觉,使得关系不断疏远、不断恶化。

一个人经常感到无力,觉得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被人摆布,其实真正令他们感到无助的是他们非理性的想法,而不完全是他们所遭受的境遇。

人格归因

除了永久性和泛化,人格归因可以说是无力感最大的源泉。

经常觉得无助的人,通常会把各种失意和挫败归咎在自己身上。一件事情做得不好,没有做成功,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,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,要么就是能力不够,要么就是性格缺陷。

他们会这样想:

如果我足够强大,我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,达成我想要达成的一切,正是因为我太弱了、不够优秀,所以我总是把事情搞砸。 我没有改变的能力和魄力,我都试过了,事实证明都行不通。 我不喜欢社交,性格内向,不善言辞,而且抗压力本身就差,正所谓,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我这个人就是这样,即使改变,也只会是冰山一角。

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:“要把所有那些负面的信息当做对自身行为的评价,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评判。”

如果把所有的失败都进行人格归因,那无疑是从根本上打击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,让一个人放弃任何希望,缴械投降。

以这样的方式来暗示“不可改变”,当然会感到无力和绝望了。

摆脱无力感的方法

想要摆脱无力感,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改变。

改变心态

有句话说的好,没有绝望的环境,只有绝望的心态。

想要避免习得性无助,首先就要有一个辩证的、乐观的心态。

接二连三的失败经历,或许在一定程度上,限制了当下人生的部分可能性,但绝不是全部。

也许过去可以做1000件事情,一些不好的经历发生了,减去100件事情,也仍然可以做900件事情。

从微小的行动开始

塞利格曼认为,一个人的无助感,其实是因为缺乏能力和缺乏控制感的知觉所导致的。

如果一个人能够对某些情况进行控制并取得了成功,那么他就能够相信,只要自己付出努力,就能够有所收获。

所以,想要摆脱无力感,可以试着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,一个小到没有阻力,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。

比如,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,每天只写50个字,每天只早起5分钟,每天只看一页书等等。

很显然,做这些事情几乎没有任何负担,哪怕只调用最少的意志力,也可以把它们完成。

长此以往,这些行为就会渐渐演变成微习惯。

这些微习惯看似毫不起眼,但是它却能够开启大脑想要改变的强烈欲望。一旦一个人有了想要改变的欲望,那么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,他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微习惯的门槛,让自己不断升级。

找一个专业的教练

如果一个人做什么都做不好,可能不是他的能力不行,而是他的方法错了、方向错了。

就像网上说的,如果你抓住了风口,即便你是一头笨重的猪,也能够在天上飞起来;如果你没有抓住风口,即便你是一只猎豹,使尽浑身解数奔跑起来,也不一定比一头猪跑得更远。

想要摆脱习得性无助,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找一个教练。

如果心理上出现了困境,可以去找心理医生;如果在工作上总是不尽如人意,可以去找一个职场教练;如果在人际关系上频频受阻,也同样可以去找这个领域的专家,帮你梳理问题,找到解决方案。

要相信,我们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,很多人都已经经历过了,并且他们把这些失败的经验提炼了出来,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。获得他们的帮助,我们的努力会事半功倍。

选择一个对的教练,其实是帮助我们在大方向上不跑偏,因为只有选对了方向,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努力,我们才更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。

文章作者: Vsoapmac
版权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soap的会员制餐厅
其他 摘录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